綠島 避暑 新兵日記 公仔 世足賽
品味慢活的減速哲學保健知識 品味慢活的減速哲學該快則快,能慢則慢身處熙攘忙碌的21世紀,一切都在與時間競賽,每個人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事,在有限的二十四小時內,拼命壓縮自己,過度工作,犧牲生活品質,導致身心俱疲,而慢活,便是提醒現代人應以「該快則快,能慢則慢」的正確速度,來工作與生活。文/陳盈如身處熙攘忙碌的21世紀,一切都在與時間競賽,每個人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甚至對速度的要求已滲透到社會的價值觀中,舉凡街頭林立的快餐速食店、24小時便利商店到網際網路、行動通訊、國際商務交流,只要能在速度和效率上占優勢的,就能贏得青睞。長期下來,這種追求「速度」的思維模式,已被認定是「正常」的人生步調,為了生存競爭、工作成就,眾人莫不以最快的速度力求搶占先機。 速效搶快犧牲了品質相對的,我們也為著這種鎮日求快的生活付出了代價。根據美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目前美國至少有400萬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症」;在台灣,有「過勞死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愈來愈多,大多集中於30至50歲之間,而且男性患者多於女性。「速效」的影響還不僅於此,對大多數在職場打拼的上班族來說,快節奏的生活導致的另一個極端是文明病的叢生,甚至連肥胖都已成為現代社會文明下的公害,因此現今有愈來愈多人對「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這個觀念產生質疑。有一部電影探討的正是時間與生命的關係,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所主演的《浩劫重生》,劇情主角為一位聯邦快遞公司的高層主管查克.諾倫,他不但是超級工作狂,而且還是個講求精準、分秒必爭的人,但卻因此忽略許多生命裡真正重要的事物。在一次商務出差行程中,他搭乘的飛機遇上空難,並墜落在一座無人島上,只有查克一人倖存,為了活命他在荒島上奮力求生,沒有便利的科技,取而代之的是最原始的大自然,這一切,改變了他一貫的生活方式、人生觀,他的確放慢他的步調,不再像以前那樣拚命追求寶貴的時間,或許也可以說,對於時間查克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但,什麼事情該快該慢,確實沒有標準答案,或許我們常為了配合別人而慢不下來,但換個角度想,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步調,如果試著騰出空間容納各種不同速度,也許生活將會變得更豐足。2005年,一本名為《慢活》的書,引發台灣與全球讀者廣大迴響,書中提醒了一個現代人所應拾回的「減速」哲學,而這並非將每件事都牛步化,而是以「該快則快,能慢則慢」的正確速度去工作與生活。品味慢活的減速哲學目前擔任交通大學人文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的蔣淑貞,也是台灣慢活運動的推廣者之一,常藉由舉辦演講、發起組織等運動,來告訴大家如何學會慢活。她認為,現代人都為了創造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經濟不斷努力,長時間的工作使人感覺疲乏,雖然因此創造了大量財富,但為了搶快,卻犧牲了品質,小至個人健康、日常生活,大至整個環境的破壞,過度開發的結果,更導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情形日益嚴重。因此,蔣淑貞進一步解釋:「推展慢活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以人性為出發,推動生活型態的革命,從食衣住行方面開始身體力行,例如:當思考時再也不是囫圇吞棗,而是能把獲得的訊息真正內化;進食時也不再是要吃山珍海味,而是要吃出山珍海味;平日休閒觀光活動也不是以往單純的觀賞遊樂,而是要在尊重人與環境資源的前提下,以參與、分享、學習的心情開始出發。蔣淑貞指出:「貧瘠的開發中國家或許還想不到緩慢這件事,但現今台灣已是高度資本化、資訊流通速度化的社會,從勞力密集發展成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如今更朝向高科技工業發展,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變遷,讓我們也必須同時思考工作與生活型態的調整,藉由快與慢的平衡,找到更好的生存方式,緩慢也是一種創意,更可能進一步造就體驗經濟的產生。」與「慢」結合的生活換句話說,緩慢生活並不需要花大錢,或許只是在某個該出門上班的早晨,由自己開車轉變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沿途仔細欣賞你所居住的城市街景;花一大堆錢買營養品,不如去找市場賣菜老伯,一嚐當令的新鮮青蔬帶來的甘甜與體會其親手種植的心意;又或者將平常一直開著的電視關掉,改成看一本書、聽一段音樂,這些幾乎都是很低成本卻又高級的緩慢享受。有關慢活進一步的具體落實,蔣淑貞建議可以從工作、飲食、休閒三方面與「慢」的結合做起。一、講求真正的工作效率效率一向是工作基本訴求,但就如《慢活》一書所提:「就在我們十萬火急地追趕期限或甚至只是故做忙碌之際,那些需要緩慢的事策略計畫、創意思考、關係的維繫也都隨之散失。」也就是說,一旦工作落入追趕時程的困境,事件品質就可能隨著追求速度化的過程逐漸流失,那麼效率所帶來的意義也會被扭曲。因此蔣淑貞強調,真正的效率,首先要在一天開始工作前,將今日該執行事項進行規劃與思考,工作時要能督促自己全心投入,並且一次專心做一件事,過程中隨時檢視進度,從中刪減重複的工作量,例如:將許多分開的工作步驟加以整合,變成單一執行項目,或將性質相近的工作集中在同一個時間來處理皆是可行的方法,另外,找出對達成工作目標及績效標準有幫助的活動,然後投入最多時間與心力在這些事情上,對效率提升也有明顯助益。使自己能樂於工作,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心法,部分人能把興趣與工作結合,但多數人還是為求謀生而必須工作,這時應該認知,無論個人的工作性質為何,只要擁有一份工作就表示自己是被需要的,而這正是我們該感到欣慰的事,因此,每個人在做職涯規劃時,最重要的是先建立正確的工作態度與精神,以及運用良好的職場情緒管理及人際管理,如此便能逐漸達到「樂在工作,樂在人生」的境界。二、細嚐食材的慢食心情飲食上講究慢活,也可造就一番人生風景。有關慢食,其為慢活的延伸之一,蔣淑貞提及,該發起人為義大利人佩屈尼(Carlo Petrini),在1986年發起慢食運動,反對急速生活與速食,呼籲回歸傳統飲食,提倡回到餐桌,重視在安靜和舒適的環境進食,用緩和的步調來培植、烹煮與享用食物。慢慢吃,不只是要領略食物的鮮美滋味,而是要以一種珍惜自然、細嚐食材的心情,用感情去體驗食物,蔣淑貞說,將每一口食物至少要咀嚼十五至二十次,每頓飯需四十五分鐘以上,從慢中可以咀嚼出食材的培育、烹飪時間、調味的拿捏、農人、廚師的汗水與專業,從如此認真咀嚼和吞嚥的進食過程中,就夠從緩慢中讓身體有時間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幫助充分消化、對胃、胰、膽等器官的刺激比較緩和,還能使面部肌肉和骨骼充分活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兼具健康功效。此外,慢食運動更是一種強調珍惜原始食材、崇尚自然料理的具體做法。不用化學藥物、生長激素與抗生素所生產的食品,只需簡單烹調就能享用天然的色香味,而按照自然規律種植出的農作物和飼養的牲口,更能避免污染環境及過度開發資源,進一步使人們得到較理想的生活環境。三、心靈富足的生態漫遊休閒,也是慢活運動重要的一環,很多人的休閒方式是下班後,一群人一起到KTV、夜店裡狂唱爛醉,然後一哄而散,往往不能真正達到休閒的目的。沉重的工作壓力、緊張的心理在在都需要適時舒緩,對此,蔣淑貞表示,選擇與家人散步、到野外去踏青,都是不錯的方式,如果時間允許,旅遊度假也是種放鬆心靈的做法。但參加走馬看花的旅行團,除了記憶片段的浮光掠影、幾張到此一遊的紀念相片和錄影外,似乎無法從中細細品味旅遊中的美感經驗。行程安排得太緊湊、景點太多,反而還會因怕錯過什麼,心情不時緊繃,讓原本計畫放鬆的休閒活動,結果卻讓自己累個半死;再者,珍貴文化資產或生態環境更可能為了因應觀光需要,過度開發而破壞殆盡。「唯有扎根於了解,才能帶來心靈的閒適與富足,以及做到尊重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因此我們需以關懷摯愛的角度出發,來欣賞身邊風光景致,休閒旅行也不一定要離家千里遠,可從鄰近的地區開始,或有計畫的定點安排,利用步行、騎單車或大眾運輸工具前往,一路欣賞、認識,進而愛惜你所居住的土地風情,並使自己融入在地文化與自然美境,這就是一種生命的深度體現。」蔣淑貞如此強調。